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: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知识点
知识点
第16课 三国鼎立
一、官渡之战
1、背景:东汉末年,北方军阀长期割据混战,社会生产生产遭到严重破坏。
2、概况:
(1)时间:公元200年
(2)作战双方:袁绍与 曹操
(3)结果:曹操以少胜多,大败袁军。
(4)影响: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。
3、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:
(1)政治上:挟天子以令诸侯,处于有利地位。
(2)经济上:实行屯田
(3)军事上:官渡之战打败曹操
二、赤壁之战
1、背景: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,想统一全国。
2、概况:
(1)时间:公元208年
(2)作战双方:曹操 与 孙刘联军
(3)结果:孙刘联军以少胜多,大败曹军。
(4)影响: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。
3、曹操失败的原因:
(1)曹军来自北方,不习水战,水土不服;
(2)曹操骄傲轻敌;
(3)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。
启示:做人不能骄傲自满,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。
评价曹操:(1)曹操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、军事家和诗人。(2)他统一了北方,结束了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,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,也为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。
三国鼎立的形成
2、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:
形成局部性统一,有利于社会安定,经济发展,为西晋大一统创造了条件。
四、三国经济的发展状况:
魏国: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,北方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;
蜀国:发展经济,改善民族关系,加速西南地区的开发;
吴国:造船业发达,吴国船队曾到达夷洲(现在的台湾)(230年,卫温)
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
一、西晋的兴亡(三国灭亡顺序:蜀、魏、吴)
1、建立:266年,司马炎建立西晋,定都洛阳。
2、统一:280,西晋灭吴,实现了统一。
3、政权特点:统治阶级在政治上昏庸腐朽,生活上腐化、奢侈。
4、衰落(转折点):晋惠帝时发生八王之乱,西晋走向衰落。
5、灭亡:公元316年,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。
二、八王之乱
1、原因:
(1)分封同姓诸王,掌握实权;
(2)统治腐朽,暴政激起內迁各族人民的反抗。
(3)晋惠帝昏庸无能。
2、爆发:晋惠帝在位时,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,先后起兵,相互混战。
3、影响:
(1)给社会造成巨大灾害,西晋从此衰落。
(2)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。
三、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(五胡内迁:匈奴、鲜卑、羯、氐、羌)
1、时期:东汉、魏、晋时期
2、路线:
1氐族和羌族,由迁入陕西;
2匈奴族和羯族,迁到山西;
3鲜卑族迁到辽宁、陕西及河套地区。
3、十六国:
(1)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,北方各族先后建立15个政权,连同西南的成汉,称为十六国。
(2)4世纪后期,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。
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
一、东晋的兴亡
1、东晋的建立:317年,司马睿建立东晋,定都建康。
2、政权特点:王与马,共天下。
3、兴盛:淝水之战后,东晋经济得到发展,江南出现“荆扬宴安,户口殷实”的景象。
4、衰落:东晋末年,政权落入武将手中。
5、灭亡:420年,东晋灭亡。
二、南朝:
420——589年,出现宋、齐、梁、陈四个王朝,定都建康。
三、江南地区的开发
1、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:
①北人南迁,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
②江南地区战乱比较少,社会比较安定。
③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。
④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努力。
2、江南地区开发的表现:
(1)农业:
①开垦荒地,兴修水利
②犁耕施肥,广种水稻小麦;
③种桑养蚕、培植果木、种植药材,实行农业多种经营。
(2)工业:手工艺快速进步。缫丝、织布、制瓷、冶铸、造船、造纸、制盐等都有显著的发展。
(3)商业:商业发展,城市繁荣。建康(南京)成为最为活跃的大都市
3、结果:经济重心逐渐南移。
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
一、淝水之战
1、形势:
①南方:司马睿重建晋朝,都城在建康,史称“东晋”。
②北方:氐族人苻坚建立的前秦政权,统一了黄河流域。
2、概况:
(1)大战时间:公元383年
(2)作战双方:前秦与 东晋
(3)结 果:东晋以少胜多,大败前秦。
3、淝水之战的影响:
(1)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,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。
(2)东晋取得暂时稳定,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。
4、前秦苻坚失败的原因:
(1) 从前秦方面看:苻坚骄傲轻敌;前秦军队内部有民族矛盾,军心不齐,指挥不当,战线过长。
(2)从东晋方面看:东晋团结一致,不畏强敌,奋勇抗战,指挥得当。
启示: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不是力量的强弱,而是人心向背、战术得当等;民族团结、内部团结对于一个政权的成败具有重大意义。
5、与淝水之战有关的成语或典故:投鞭断流、草木皆兵、风声鹤唳
6、淝水之战同以前历史上哪几次战争相似?
(以少胜多的战争)——巨鹿之战、官渡之战、赤壁之战。
二、北魏孝文帝改革
1、北魏:
(1)建立:4世纪后期,鲜卑族建立;
(2)统一北方:439年统一北方。
2、改革的原因(目的):移风易俗,改变鲜卑族的落后面貌,加强对中原的统治。
3、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:
(1)迁都洛阳(494年)
(2) 说汉语;
(3)穿汉服;
(4)用汉姓;
(5)通汉婚;
(6)用汉制,
(7)学汉礼。
4、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:促进了民族交融,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。
5、你从孝文帝身上学到了什么?
学习他顺应历史潮流、坚持改革、积极进取、拥有智慧、以身作则的精神和优秀品质。
6、我们应该怎样评价北魏孝文帝?
评价: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改革家。他顺应历史潮流,不顾守旧势力的反对,坚持改革,促进民族融合,促进了社会发展。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封建帝王,是一位有胆识的改革家。
三、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
1、时期:北朝后期,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。
2、民族交融表现:经济、习俗方面;政治制度;文化方面;民族心理方面等。
3、民族交融的特点: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,甚至发生战争,但在总体上,民族隔阂趋于消解,民族关系趋于缓和。
4、民族交融的作用: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,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,并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。
★★列表对比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
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和文化
一、农学:《齐民要术》
1、作者:北朝贾思勰
2、地位: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。
3、内容:总结了农、林、牧、副、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。
4、影响:这部农书对后世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,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。
二、数学:祖冲之
1、时期:南朝
2、成就: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;制定《大明历》;制造指南车、水碓磨、千里船。
三、书法:王羲之
1、时期:东晋
2、代表作品:《兰亭集序》
3、特点:“飘若浮云,矫若惊龙”
4、称誉:书圣
四、绘画:顾恺之
1、时期:东晋
2、地位:顾恺之是当时最著名的画家。
3、特点:他擅长的人物画,线条优美活泼,人物传神,富有个性。
4、代表作品:《女史箴图》《洛神赋图》;山水画开始形成。
五、雕塑
1、背景:南北朝时期,佛教盛行
2、代表: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
《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: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》
重点整合
一、之最类
1、三国中最先灭亡的国家——蜀国
2、三国中最晚建立、最后灭亡的国家——吴国
3、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经济最活跃的大都市——建康
4、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——贾思勰的《齐民要术》。
5、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数字的人——祖冲之。
6、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成就最高的人——“书圣”王羲之。
7、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艺术成就最高的人——顾恺之。
8、魏晋南北朝时期最著名的两大石窟——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。
二、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
三、东汉末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出现的四次统一
1、曹操统一北方。东汉政权遭到黄巾起义的打击而迅速瓦解,北方各地方军事集团为争夺底盘长期混战。曹操在政治、经济、军事上采取了有效措施,逐渐强大起来。官渡之战后,曹操扫平关中的割据势力,完成了北方的统一。
2、西晋的短暂统一。三国后期各地遭受战乱之苦,280年西晋灭吴,统一了全国。
3、前秦的统一。“五胡”内迁后,北方少数民族建立了很多政权,北方陷入割据政权混战的十六国时期。由于氐族皇帝苻坚励精图治,国家逐渐强盛,4世纪后期,统一了黄河流域。
4、北魏的统一。苻坚在淝水之战中失败后,北方再度陷入混战和割据状态。鲜卑族建立的北魏,于439年统一了北方。这一次统一使北方出现了民族大交融的趋势,北方的社会经济也得到恢复和发展。
四、我国古代民族大交融实现的途径
1、民族迁徙,杂居相处。东汉、魏、晋时期,匈奴、鲜卑、羯、氐、羌等少数民族内迁,他们与汉族人民的联系日益密切,民族界限日益缩小。
2、经济文化的友好交流。各民族间在生产技术、生活和习俗等方面相互影响、共同促进。
3、联合斗争。在共同反抗西晋统治者剥削和压迫的斗争中,内迁少数民族与汉族人民加强了联系,增进了友谊。
4、某些少数民族统治者进行的改革。北魏孝文帝顺应历史发展潮流,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民族交融的改革措施,加速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,促进了民族交融。
5、民族之间的战争在客观上有助于民族交融。西晋灭亡以后,北方各少数民族统治者彼此攻伐,使原有的民族布局被打乱,各民族间差异逐渐缩小,向着民族交融的方向发展。
课件教学:
练习题及解答:
下载全册课件文档或复制网址打开:
http://www.1ydt.com/video/n_show/Nav_95/812B4BA2_1.htm
请点击阅读原文看全部视频